7.28世界肝炎日——坚持早预防,加强检测发现,规范抗病毒治疗

浏览量:280
创建时间:2023-07-29 15:05

  7月28日是已故诺贝尔奖得主巴鲁克·布隆伯格的诞辰日,为纪念这位乙肝病毒发现者,世界卫生组织2010年5月决定,从2011年开始将每年的世界肝炎日从5月19日变更为7月28日。

  2023年7月28日是第13个“世界肝炎日”,今年我国的宣传主题是“坚持早预防,加强检测发现,规范抗病毒治疗”。旨在号召全社会积极行动起来,促进早预防、早检测、早治疗等综合措施的落实,提升公众的健康水平,全面遏制病毒性肝炎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肝炎分为几种类型

  多种致病因素造成的肝细胞炎症损伤,引起转氨酶等指标升高,统称为肝炎。临床上常见的有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药物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等。狭义的肝炎是指嗜肝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肝炎,包括甲型病毒性肝炎、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丁型病毒性肝炎以及戊型病毒性肝炎。

  肝炎是肝脏的炎症,最常见的原因是病毒感染。病毒性肝炎分为甲、乙、丙、丁和戊型,虽然病毒种类不同,但都足以对人构成严重危害,其中乙型和丙型肝炎可以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给全球带来严重的疾病负担。

  甲型肝炎病毒(HAV)

  潜伏期通常为14-28天。甲肝常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即通过人与人的接触或摄入受污染的食物或水传播。大多数甲型肝炎感染病例症状轻微,大多数人会完全康复并获得持久免疫力。甲型肝炎感染不会造成慢性肝病,也很少致命,但有时可导致高死亡率重型肝炎,即急性肝衰竭。改善环境卫生条件、保障食品饮水安全和接种疫苗是抵御该疾病的最有效办法。

  乙型肝炎病毒(HBV)

  潜伏期平均70-80天。乙肝传播途径包括接触受感染的血液、精液及其他体液;分娩时通过受感染母亲传给婴儿,或家庭成员传染给婴儿;通过使用污染过的血液和血液制品、污染的注射器或注射毒品传播。乙肝可造成急慢性疾病,在急性传染期没有症状,如造成慢性感染,可能逐渐发展成肝硬化或肝癌。感染乙肝病毒的成年人中,90%以上在6个月内会痊愈并完全清除病毒。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成为慢性疾患的可能性取决于一个人受感染时的年龄。6岁以下儿童感染乙肝病毒,最终转为慢性感染的可能性最大。幼童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的主要方法。

  丙型肝炎病毒(HCV)

  潜伏期为两周至6个月。丙肝常通过接触受感染血液传播,包括使用丙肝病毒污染过的血液和血液制品、污染的注射器或注射毒品,也可通过性途径传播,或通过已感染丙肝病毒的母亲传给新生儿。丙肝感染初期,约80%的人不会出现任何症状。随后,75-85%的新感染者出现慢性肝病,其中5-20%会出现肝硬化,1-5%会死于肝硬化或肝癌。检出丙肝病毒抗体表明受检人被感染或者曾经被感染过,需进行核酸检测确诊。目前没有可以预防丙肝的疫苗。

  丁型肝炎病毒(HDV)

  丁肝病毒感染仅发生在乙肝病毒感染者中。丁肝病毒和乙肝病毒双重感染可能会造成更加严重的疾病和后果。安全有效的乙肝疫苗能够为抵御丁肝病毒感染带来保护。

  戊型肝炎病毒(HEV)

  潜伏期平均为40天。戊肝大多通过食用受污染的水或食物感染。戊肝是一种自限性感染,一般4-6周内会自愈。在罕见情况下,急性戊肝会造成爆发性肝炎即急性肝衰竭和死亡。怀孕妇女最易患戊肝导致的产科并发症,在孕晚期,戊肝造成的死亡率可高达20%。戊肝流行率最高的地区是东南亚。2011年,我国批准了首个预防戊肝病毒感染的疫苗,目前已在部分地区上市。

收藏